但在很多情況下,需求是否有足夠細化清晰並沒有一些容易量化或量度的標準,而且亦因人而異,各個團隊都不同。很常見的情況是用戶部門一直說需求已經很清晰,或者「這個需求就是如此簡單」,但IT團隊卻一直未能動工,指需要更細化的需求,這導致項目中出現很多的爭拗。項目經理需要有能力判斷需求是否有足夠的細化,當中包括提出合適的問題,引導團隊內的用戶和IT人員進行更深入討論,亦需要不偏不倚,一切以推進項目作最終目標,從而定義出合適團隊的細化度。
不過以上的情況也是在一些已經相對上互相合作的團隊內發生,而且團隊也有相當項目經驗。在實際環境中我們更常會遇到的情況,是我們發現很多參與項目的人是從根本上分不清「需求」、「目標」和「口號」的,這也就是今日的題目。
在過去數週的篇章,闡述了系統需求是怎麼一回事。首先,系統需求也是開發的一部份,包括定義系統需要的元素、邏輯、流程,以至於UI、報表等最終呈現的模式。另外,系統需求描述了項目的期望結果,讓用戶與IT團隊在初期就期望結果達成一致而開發落實。理想的系統需求通常能夠很容易計算開發量,亦能夠按需求制定測試計劃,進行驗收。
不過在實際情況,有很多人把「需求」寫得過份簡單,或誤把項目的「目標」當成了「需求」,造成很多我們所謂一句說話就講完的需求,例子有:「系統需要就業務紀錄提供報表」,或例如:「系統在出現問題時需要有通報機制」,甚至乎「我們要做一個跟XXX很相似的平台」,開發人員對這些所謂「需求」的理解,從而作出開發量及項目的預算,就可以跟用戶相差甚遠。
例如就業務提出報表,就可以有很多問題。報表內容是什麼?需要有多少份報表?按什麼維度畫分?最終用戶是誰?多久出一次報表?又例如通報機制。什麼的問題需要通報?通報誰?即時通報還是歸總翌日通報?透過甚麼途徑?通報後的處理是怎樣?這些都是在定義需求時需要考慮,而不是在開發甚至測試時才討論。
而至於「我們要做一個跟XXX很相似的平台」,例如我們要做一個流程平台,或者報表平台。作為項目經理,應該都很常聽到「我們要搭建一個新平台,功能要與舊的一樣」這樣的需求吧。在這種情況下,即使我們是希望以別家平台作為藍本,我們也要將別家平台上的功能元素羅列出來,逐點深化討論具體需求,才能夠更準確地確保大家所想的開發範圍一致,合理評估開發量及項目時間。否則的話,這種「需求」就跟「目標」無異,制成品跟期望可以有很大落差。
我們可以嘗試在生活中訓練一下自己思考系統需求的能力,例如「建一個Instagram App有甚麼功能元素?」,很多時我們會只能列出在自己看到的介面上的功能,例如可以upload 相出post,可以follow 別人,比心心、comment、forward、bookmark 等等。深入一點也會看得出user profile setting、privacy setting、notification 等功能。但其實隱藏在後面的還有大量我們未知的功能,例如演算法、post relevancy。如果以為建起介面就等於建起整個平台,這樣作出的估算可以與實際出現極大距離,項目失敗的風險將是極高。
再舉一個例子,在現時疫情下,很多公司也研究在家工作的方案,並評估相關風險,例如customer data leakage。這類型的項目需求似乎可以一句說完,例如「提供notebook讓同事能在家連結到公司網絡工作」,但其實「工作」本身就可以牽涉很多不同種類。收發電郵是一種類型,需要登入業務系統是另一種類型,有些開發人員則只需要登入開發/測試環境,各種類型就可以牽涉不同的安全需求,以致不同的實施方案。
經常聽有些用戶會說,「我已經提出了需求,接下來的工作就是IT去想怎麼實現」,其實這是很不負責任的,尤其是需求就只一句說話。項目的落實方案本身是需要項目團隊一齊決定,不同的實施方案,牽涉不同的風險,更重要是如果項目的範圍牽涉到其它地方的影響,項目團隊就更有責任去評估並作出相應的對策,這些都絕不能是一句「我已經提出需求」就完事的,更何況開發完成後就到測試階段,沒有具體的需求和實施方案,又試問怎樣安排驗收測試呢?
不過在現實中,太多人只談「目標」,太少人參與深化「需求」,漸漸地「目標」甚至發展成一些「口號」,例如「我們要自動化」,「我們要簡化公司的流程」,或者「我們要建立方便同事使用的軟件平台」等。這些「口號」說出來當然大家也是支持的,但如果機構內出現太多這種只有空談沒有落地的團隊,就可以看出機構內部營運正處於危險的境地。大家若是希望機構能作出一些實則改變,就會明白只談「口號」是沒有意義的,更重要是大家要在自己的崗位/domain上參與制定方案的過程,評估方案的優缺點,細化需求,這樣做才可以提高項目成功的機會。
不過在實際情況,有很多人把「需求」寫得過份簡單,或誤把項目的「目標」當成了「需求」,造成很多我們所謂一句說話就講完的需求,例子有:「系統需要就業務紀錄提供報表」,或例如:「系統在出現問題時需要有通報機制」,甚至乎「我們要做一個跟XXX很相似的平台」,開發人員對這些所謂「需求」的理解,從而作出開發量及項目的預算,就可以跟用戶相差甚遠。
例如就業務提出報表,就可以有很多問題。報表內容是什麼?需要有多少份報表?按什麼維度畫分?最終用戶是誰?多久出一次報表?又例如通報機制。什麼的問題需要通報?通報誰?即時通報還是歸總翌日通報?透過甚麼途徑?通報後的處理是怎樣?這些都是在定義需求時需要考慮,而不是在開發甚至測試時才討論。
而至於「我們要做一個跟XXX很相似的平台」,例如我們要做一個流程平台,或者報表平台。作為項目經理,應該都很常聽到「我們要搭建一個新平台,功能要與舊的一樣」這樣的需求吧。在這種情況下,即使我們是希望以別家平台作為藍本,我們也要將別家平台上的功能元素羅列出來,逐點深化討論具體需求,才能夠更準確地確保大家所想的開發範圍一致,合理評估開發量及項目時間。否則的話,這種「需求」就跟「目標」無異,制成品跟期望可以有很大落差。
我們可以嘗試在生活中訓練一下自己思考系統需求的能力,例如「建一個Instagram App有甚麼功能元素?」,很多時我們會只能列出在自己看到的介面上的功能,例如可以upload 相出post,可以follow 別人,比心心、comment、forward、bookmark 等等。深入一點也會看得出user profile setting、privacy setting、notification 等功能。但其實隱藏在後面的還有大量我們未知的功能,例如演算法、post relevancy。如果以為建起介面就等於建起整個平台,這樣作出的估算可以與實際出現極大距離,項目失敗的風險將是極高。
再舉一個例子,在現時疫情下,很多公司也研究在家工作的方案,並評估相關風險,例如customer data leakage。這類型的項目需求似乎可以一句說完,例如「提供notebook讓同事能在家連結到公司網絡工作」,但其實「工作」本身就可以牽涉很多不同種類。收發電郵是一種類型,需要登入業務系統是另一種類型,有些開發人員則只需要登入開發/測試環境,各種類型就可以牽涉不同的安全需求,以致不同的實施方案。
經常聽有些用戶會說,「我已經提出了需求,接下來的工作就是IT去想怎麼實現」,其實這是很不負責任的,尤其是需求就只一句說話。項目的落實方案本身是需要項目團隊一齊決定,不同的實施方案,牽涉不同的風險,更重要是如果項目的範圍牽涉到其它地方的影響,項目團隊就更有責任去評估並作出相應的對策,這些都絕不能是一句「我已經提出需求」就完事的,更何況開發完成後就到測試階段,沒有具體的需求和實施方案,又試問怎樣安排驗收測試呢?
不過在現實中,太多人只談「目標」,太少人參與深化「需求」,漸漸地「目標」甚至發展成一些「口號」,例如「我們要自動化」,「我們要簡化公司的流程」,或者「我們要建立方便同事使用的軟件平台」等。這些「口號」說出來當然大家也是支持的,但如果機構內出現太多這種只有空談沒有落地的團隊,就可以看出機構內部營運正處於危險的境地。大家若是希望機構能作出一些實則改變,就會明白只談「口號」是沒有意義的,更重要是大家要在自己的崗位/domain上參與制定方案的過程,評估方案的優缺點,細化需求,這樣做才可以提高項目成功的機會。
本篇現已在Medium提供英文版本,有興趣的可按此觀看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