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一陣子匯豐按英國監管機構要求,公佈今年不派息,就連已除淨的2019年全年派息也hold 起,留作處理經濟危機。
事件後續在本地牽涉了兩件頗有花生味的事件,一是專欄作家早年教人不買樓買匯豐收息,另一是有人開班教人loop loop loop 大法借錢再按股叠加,同樣是買匯豐收息。事件令匯豐股價大跌,不少人也因此而蒙受損失,要求當事人負責。
面對逆境時,想盡辦法將損失轉嫁他人似乎是人的天性,一來是希望減少自己的實際損失,二來也是主觀希望失敗不是自己造成,也算是平衡心理的方法吧。
在進行項目時如面對項目嚴重延期,互相推卸責任也是很常見的事,一來是減少對自己工作表現評估的影響,二來也是主觀期望延期不是由自己造成。在這種情況下,最好的做法就是能替項目的失敗找替死鬼。很多情況下,最好的替死鬼更莫過於推卸給外部供應商。
筆者過去參與不同類型項目,也試過要接火棒處理牽涉龐大成本的開發項目,得到最大的經驗和教訓是,與其要想盡辦法去推卸責任,不如想盡辦法解決問題。尤其是在項目初段,管好項目範圍,管好需求,合理評估開發量及項目時間,明知道項目時間有限制,就不要把不必要的需求加在一起。寧可較保守,也不要over-commit 但最後不能完成,做好期望管理。
在經濟原則行先的社會,我們好像自小被教育要用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回報,在項目中請外部供應商進行開發,就變成是如何用最小的成本,要求供應商作最大範圍的開發。這種做法無疑可推動項目團隊利用有限資源追求成果的最大化,不過也不是沒有壞處,最容易發生的就是over-commit,或把過多需求合併在同一項目,在多方競爭時為爭取到合同就更容易出現這些情況。
為有效保障項目順利完成及防止over-commit,在「需求管理」的篇章中就提過項目初期的一個重要工作是確定落實方法,而另一個重要工作就是開發量的估算。就算我們多麼的希望用最小成本獲得最大回報,但開發量的估算一定要合理,供應商給出的估算無論是太高還是太低,對項目整體來說都一定不是好事,因為那都代表了供應商不完全掌握需求中的期望結果。太多可能是供應商對不確性的風險而留有buffer造成,太小則可能是供應商低估了開發的難度,或遺漏了一些重要的需求點。換個角度對需求方而言,也要評估供應商報價的合理性,不要一味追求低成本,更要重視項目的整體風險。
另一方面,無論對開發團隊還是需求方而言,都應盡可能將整體項目分開不同的component,分項估算開發量,這樣對開發量的估算就可以更有透明度,亦更有說服力。而隨著項目時間的流逝,項目經理更可以分項評估消耗了的時間是不是換來足夠的work done,以判斷項目的各個組件是on-schedule 還是behind schedule,behind 的話情況是否嚴重能否追趕得上,又或者在更壞情況下是否可以壯士斷臂,把項目變為分段上線以免夜長夢多。
有興趣的朋友,也可參考以下的相關篇章。
《項目管理 - 需求管理》
《需求、目標和口號》
《項目管理 - 「跑馬仔」論》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