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

項目管理 - 開發量估算 (2)

繼上篇寫了開發量估算的重要性,本篇繼續,並會較具體說明估算的方法。

在進行IT項目時,合理的做法是就項目範圍及需求評估開發量及測試量,合理估算項目時間。當遇到項目需求有多種方法落實時,也就不同方案評估。不過,不時也會遇到一些情況,參與項目的成員沒有合理評估開發量的方法,或用了不準確的方法進行評估。

其中一個很常見的誤區,是按項目需要作出改動的系統數量作出評估。例如項目實施方案有兩個,A方案牽涉3個系統改動,B方案牽涉2個系統改動,就直接下結論說B方案較簡單。另一個類似情況,評估不同項目的大小,沒有仔細看項目內容,就看項目各自牽涉的改動系統數量作比較。這種方法是過份簡化了評估的過程,無視各個系統的改動範圍,也無視了系統本身的複雜程度。情況就比如比較任何兩個地點的距離,就用兩地相隔多少個地鐵站來比較,大家也可以想像到當中的誤差了。

不過,上述這個誤區之所以常見,除了是因為這種方法最為簡單,更重要是因為可以將比較數字化,這種做法能讓人自我感覺已做了breakdown,在不想仔細了解系統組成部份又想表示已做了什麼的話,就變成最好的方法了。

筆者也曾經遇過有些人參與項目,要做一個系統,就只看到一整個系統,沒有把系統的各個模塊或功能進行邏輯性分柝,情況就像要做一架車,他/她就只看到一整架車。這樣去做評估的話,法拉利也跟豐田一樣是一架車,各個系統也只是一個名稱而已。當問到要breakdown 時,就drill down 到逐個data field 去看,就像汽車的逐粒逐粒螺絲去看,這樣也同樣看不到有系統性或邏輯性。

實際上,在計算項目中系統開發量的時候,我們可以學習嘗試應用功能點分析 (Function Point Analysis,或FPA)的方法,把項目中所牽涉的系統開發各項功能分解,以協助了解並評估項目範圍的大小。就系統功能而言,我們可以把功能簡單分為數據及操作過程兩類。

先談數據 (FPA 以Data Function 來表示)。在評估數據功能時,最好是使用用戶能夠理解,有邏輯性關連的主數據群,例如客戶資料、交易紀錄、Static Data、市場數據、交易過程中數據等。數據又可以再細分為內部數據及外部接口數據,存儲在同一系統內的為內部數據,由其它系統調用的為外部數據。

其次是操作過程功能 (FPA 以Transaction Function來表示)。這裏我們要能夠看到系統的界線 (application boundary),並以此界線分隔開系統和用戶以及和其它系統的關連,並細分各項功能的Input 及Output。例如系統讀取其它系統的數據是一個功能,提供數據接口是另一個功能。又例如用戶經介面輸入是一項功能,從另一介面查看數據又是另一項功能等。

當然也還要包括系統的internal process (FPA以Elementary Process 來表示)。Elementary Process 最好是能夠提系統提供的功能有邏輯性地拆解,愈細愈好,當然細的程度也要用戶能夠理解。如較複雜的流程,可以是流程上一個節點所進行的邏輯計算或按rule table進行判斷,又例如系統本身每日會行的batch job等。

應用功能點分析的做法,可以更有效地把項目的開發功能分拆,進而就各個功能評估開發量,例如同是調用外部數據,實時讀取和使用批次檔就很不同。亦可按過往項目的類似經驗進行評估,基於功能已經拆分為細件,就更容易找到能夠類似的開發功能進行比較和評估。

不過有不少項目的參與者,尤其是用戶,總會推說用戶的職責只在於提出需求,不需要理解當中IT是如何進行開發,做測試的時候也是用End-to-End方法云云。這種想法實際上也是有誤區的,亦是一種頗常見推卸責任的方法。正如「需求管理」篇章中提到,同一個需求,可以有不止一個實施方法,提供實施的細節亦是為了讓各項目成員判斷是否滿足需求。而至於測試,如果不清楚系統是怎樣實施以滿足需求,又怎能確保所謂End-to-End 測試有涵蓋所有開發功能呢?

當然,推卸責任也可以是無極限的,End-to-End 測試沒有涵蓋,有人可以一句就推說是SIT的不足,是否如此就視乎情況了。項目經理在確保項目質量時,需要能夠判斷項目中各個環節是否有效落實,分析需求、評估開發量是否到位等,這都可以在項目初期就建立較堅實的基礎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