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上,人類的發展普遍奉行的是分工合作,工業時代及全球化更將分工模式發展至極致。數十年發展下來,無論是在地域上還是在機構內,各個領域範疇都出現了精細的分工。
類似的情況亦發生在企業的內部,精細的分工,不同部門負責機構運作的不同環節,掌握不同的專業技能和知識。對較具規模的企業而言,絕少有某個部門完全具備整個機構運作的知識細節,機構也逐漸發展演化出一套基於操作流程的運作模式,進行跨部門協作。
就傳統流程而言,一般設計會以管道作為模型,假設所有節點在收到指令時就會投入資源,將個案由一個狀態轉變為下一個狀態,以便由下一節點操作,最終讓個案通過完成。
不過,對很多創立多年,或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而言,對於流程的態度可說得上是又愛又恨。
一方面,流程的出現,徹底改善了機構內部管理雜亂無章的狀態,制定操作流程、負責部門、有規則可依,流程可以量度各節點工作時間,制定KPI等,傳統上都被視為具有企業級管治能力的要素。
不過,傳統流程方式又與企業部門架構共生,各部門一般只負責與自身職能相關的流程節點,這種設計模式假設了部門職能不用大範圍改變,當然深受歡迎,也易於建立。但這樣的做法,也產生了不少問題。
當中最常見的問題,是流程牽涉太多節點,中間出現太多交接和等待的時間,構成大量時間浪費。另外也有出現節點之間不能銜接,導致流程去到某狀態後走不下去。更嚴重的是不同部門負責的節點,加起來做了一個閉環,案例困在閉環之內無法逃出。
而其實最核心或最根本的問題,是部門之間互相推搪,流程缺乏整體管理。
曾經見過最極緻的做法,是在設計流程時把所有相關部門叫齊,然後把所有部驟串連在一起,各部門一切現有做法則保持不變,輕鬆完成!
結果當然是問題百出了。流程上各個節點都視自己為參與角色(一口螺絲),只對自身部份負責,整體流程的負責人則欠奉。這種情況下,即使結果是面對大量投訴,機構內亦無從入手去進行優化,只能互相推諉,績效低下。
有些機構選擇退而求其次,成立流程管理部,專門「集中管理」跨部門協作的流程,或借此提高流程的質量保證。這種做法在初期也有一定效果,但結果通常是出現像獨立PM牽頭項目的情況,參與部門更加抽離。
要面對這種情況,可以從兩個切入點嘗試作出改善。
一、把整體流程視為產品,從用戶角度出發
在現今的世代,我們應考慮在建立流程的第一天,就把流程本身視作為產品去經營,並且引用一切產品思維,套用在流程設計和持續優化上。
細心想一下,最根本需要制定流程的原因,從用戶角度出發,解決什麼用戶痛點,流程的價值所在,服務定位,這些都是開始制定流程時的初心。
另外,應用互聯網思維,持續量化和量度流程上各個節點的表現,從數據中找尋優化流程的契機,甚至乎,讓沒有實際作用的流程節點刪除,減少臃腫,保持長青。
二、把流程節點視為產品,對外提供服務
除了是整體流程,流程各節點的負責部門亦應把自身工序視為產品,對外對內提供服務。
最近從阿里巴巴云架構課堂裏學到了domain primitive 的理念。應用這個理念,即使是一口螺絲也應該是一個domain,為這個domain 內的事情建立規範,對外則以參數模式提供服務,保持一定靈活性。
在這種思維模式下,每個流程節點都需要思考自身的存在價值,如何提升效能,或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務。跟傳統節點做法相比,新的思維更着重自主性和適應性,而不只是「參與」性質。
不過,要推動上述的改變,也並非容易。一方面,有一定規模或年資的企業,都已現存大量流程,要想在現有架構及現有的流程上定出牽頭部門,單是開會討論也已是不少成本,不擇手段下又是推舉一個獨立PM出來。
而以上最重要的改變,其實是人員的思維模式的根本改變,由按本子規則辦事,轉變成以目標價值為本的自主管理。對於很多習慣了現有模式的人來說,這幾近是一種無法跨越的鴻溝!
不過,在新世代的思維,新的一輩似乎傾向更着重工作的自主性,並視傳統跟隨規則做事的方式為守舊。順應時代的轉變,以及舊有產物的替換,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從規則主導的商業模式,轉變為以原則和價值主導,以人為本的運作模式,建立更優質的工作環境和發展路徑,相信這亦是未來的大趨勢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