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1月26日星期五

傳統項目管理思維為企業管治帶來的硬傷

曾經聽過有這樣一種企業管治的辦法,是把機構內所有的事情都以項目形式進行管理,定項目工作清單,定時間表,找人負責各項工作。

作為一個已出來社會十多年的項目經理,面對這種思維,著實有些感概。

對於一些較為傳統的機構,按照數十年前的企業管治模式,把企業劃分成數十個部門,各司其職。資本主義下,這類型機構一般又會以利潤最大化模式經營,以完善流程及提高運營效率為目標,並發展起一套以KPI 為目標的考核評級制度。

傳統項目管理思維,對傳統機構而言,可算得上是極為吸引。一方面,企業以部門劃分職能的整體架構,在推動項目上可接近完全不受影響,二方面,部門可視參與項目為只會貢獻原來職能的範圍,原有的KPI 制度亦可予以保留。

不過,經驗告訴我們,當出現有方案是讓大家都感覺到十分舒服的時候,通常會有問題隱藏在細節內。

傳統項目管理模式,最常出現問題是在項目目標與部門目標出現衝突的時候。基於部門KPI 考核,容易出現部門先顧KPI 而後顧或不顧項目,甚或不顧整體企業利益的情況。

另外,項目內維持部門界線,各個非牽頭部門視自己為參與角色,各種陽奉陰違的事時有發生。限期內提交未完成的需求有之,把未完成的開發交付到測試有之,見過最過份是未完成測試就簽字通過上線,以為可用生產bug fix 來倒迫開發速度,可謂本末倒置,嚴重違反盡職盡責原則。

這樣的情況,也容易導致部門之間互相推搪,不願承擔牽頭責任,尤其是當出現需要多部門參與的項目,問題更加嚴重,最終通常需要另安排獨立人士出任PM,而本身有關連的則全部作為參與角色,更加抽離項目。

而面對新一代數字化轉型浪潮,傳統部門架構和使用傳統項目管理模式,最大的硬傷就是慢!

以部門做單位管理,各部門需訂立自身的全年計劃和目標,互相爭奪資源幾可說是必然結果。尤其是對於機構內的公共資源,更容易成為樽頸,在不想得失各方下,自然是勉強接受、同步執行。

這樣的安排通常會有兩種結果,一是機構空有大量項目計劃但大多進度緩慢,二是各部門未有正式需求也想先佔有資源,留有一手,但卻更加速資源的虛耗(public bads),讓資源更加分薄,項目行得更慢!

面對以上的狀況,有兩點做法可作為起步。第一點是整體規劃,從頂層設計做起,重新確立機構的重點業務及價值定位,並把資源優先調配到相應位置。資源永遠是有限的,沒有價值的業務,應認真考慮忍痛放手。至少在資源投放排序上,應能與價值相符。

第二點,是創造圍繞客戶價值而建立的產品思維文化,並相應建立產品隊伍,推動產品長遠發展。產品隊伍應盡量做到self-sufficient,減少跨組依賴,這通常會牽涉打破現有部門架構規範,不能一步到位,但可以透過試點團隊摸索最適合機構的做法。

以上兩點,從理論層面上看並不難理解,唯實踐起來必然遇到困難。第一點,難在學會放手,對外要面對股東或其它持份者的質疑,對內亦可能觸碰到一些團體的利益。第二點,涉及企業架構的調整,但業務還是得繼續營運,算得上是動大手術,必須步步為營。

不過,愈來愈多的公司已認識到,轉型已不再只是提升效率的問題,更是企業是否能繼續生存的問題,不能適應的話,就是管理責任的缺失,最終只會讓企業面臨被淘汰。值得慶幸的是,不少公司已踏上了轉型的路上,並且在過程中獲得了不少寶貴經驗,最終能夠在行業內跑嬴對手的,將可浴血重生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