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項目管理上發展多年,一直都是參與大小IT項目的管理,今年則非常幸運得到一個機會,可以應用產品思維,在項目管理這個領域上推動數字化轉型,加強項目團隊開發過程中開放融合和共享協作的能力。
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之中,獲得了不少寶貴經驗和啟發,下面整理幾個轉型過程中個人感受頗深的。
一、數字化可以為業務過程大幅提升透明度
就以項目管理為例,項目過程從產品調研分析,到梳理成為可落實開發的業務需求,到正式項目立項、設計、開發、測試、上線實現,再到持續迭代提升,流程涉及多個節點,亦涉及多個部門協作。
透過引入數字化平台進行管理,項目過程得以進行持續紀錄,例如是項目資源投入在各項工作上的分佈,過程中各個節點所使用的時間,流程中的瓶頸,都可在數據中體現。
透過檢視這些紀錄,團隊可以對項目過程中所作的決定和帶來的結果有更清晰的認知,例如需求變更帶來的額外資源和項目時間,或因而引申對其它項目的影響,協助團隊作出更準確的決定。
另一方面,透過對這些原數據的歸納分析,可讓負責制定政策的團隊更好的了解當前狀況,持續優化政策流程,並且建立合適指標推動改革。
二、數字化轉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
很多有參與過數字化轉型的人都可能會同意,數字化轉型並不是傳統那種有開始結束日期的「項目」,而是一個需要持之以恆的過程,並且會持續定位最有價值的舉措,以小項目或迭代的方式推動改進。
又以項目管理的轉型作為例子。在一般項目過程中,包括前期的需求分析梳理,開發過程對開發功能的分解,測試案例和缺陷的管理,又或是代碼管理和持續交付流水線等,每個節點都存在可以優化的機會點,每個部份的優化都可以納入規劃,投入資源改造。
如果要把這樣一個龐大的轉型看作「項目」推動,合理預期至少也會是一個3年以上的項目。按照傳統項目的做法,少不了定義項目範圍、時間表,資源投放,制定項目計劃,然後再要考慮計算成本效益,單是進行項目計劃的投入也不少。
另一方面,基於其它的一些業務項目都是在同步進行,多少會遇到痛點,亦難免會把痛點投射到轉型項目上,無形中讓項目變更的機會增大,如果用傳統瀑布式的方式管理,項目風險是相對的高。
採用持續迭代和小項目模式推動轉型,好處是不會在項目立項時就要求計劃做到鉅細無遺,或需要花長時間定位飾選出根本不可能不改變的項目範圍,避免把精力放在充滿未知的遠期計劃上。
對於一些轉型過程中的項目變更或新發掘出來的需求,團隊可以採取滾動規劃的方式,持續檢視新需求是否合理或更有價值,把重點放在考慮是否在正確的發展方向路徑,而不是看是否緊貼原來項目計劃,這也是更有效回應用戶需求和實現價值的做法。
三、數字化轉型需要持續的成效分析
要判斷團隊是否保持在正確的發展路徑,團隊是需要建立合適的度量分析指標,定義目標值,並持續檢視團隊所選定執行的舉措是否能夠邁向達到目標。一般而言,度量分析指標都是基於轉型目標而定,而且是會按照業務當前的發展重心而有所調整。
還是以項目管理為例。如果轉型的目標是要提升交付速度,指標可能就包括一段時間內的完成項目數目,或上線投產次數,又或如果目標是要提升開發質量的話,指標則可考慮看生產事故量。又如果目標是管控和提升需求質量,指標則可能是項目中需求變更的數量等。
基於在上面第一點所提,數字化的基建大幅增加了項目過程中的數據埋點採集,可協助構建度量分析體系,持續收集過程數據,便利成效分析。
而基於真實數據的持續收集和分析,團隊亦可持續優化指標,訂立合理的目標數值區間,一方面推動機構整體持續改進,亦不會造成指標根本無法達到的情況。
而對於機構內各個項目執行組而言,度量指標亦是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,不論指標是否被採用作為績效評估的一部份,也可協助項目組持續檢視自身情況,適時作出修正舉措。
不過有個要點也是注意的,度量指標的制定,是旨在協助轉型小組制定發展路徑,同時協助項目執行組持續檢視自身情況,但要切忌過份着重指標數值,甚或把指標用作過份解讀,比如說用來比較各個組的交付速度時,也要特別小心。
最後,個人感受很深的是,數字化轉型當中不少地方都需要應用到產品思維和產品管理理念,例如新建平台的定位和長遠發展目標,以價值定義的優先級排序,數據驅動持續成效分析、迭代開發等,這些思維都有助把傳統分散式的單點項目進行有機結合,形成價值主導的執行機制,非常值得向更多團隊推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