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2月17日星期四

項目的產出與成效

在一間傳統的企業裏,要啟動做項目,通常都會有立項過程,描繪項目的目標,具體想達到什麼目的,會處理什麼問題等。如果是需要花錢採購的,也會評估項目預期成效,看是否值得投入資金去做。

不過,這些年做項目的經驗,也讓自己有不少反思。其中一個反思,是傳統項目的衡量指標,未能與項目目標緊扣。

縱觀不少傳統項目的評核指標,通常都以項目的內部產出為主,舉例包括項目是否按時完成,有沒有超支,或者是否完整地交付最初啟動項目時承諾的產出和功能。有些指標則會以內部過程為主,例如是看測試過程的測試案例,或發現需要修復的問題數量等,以便評估投入資源多少的合理性。

有一個很常見的情況,是項目過程中,對於產出的功能是否有用,一般都會相信項目啟動時的決定,很少會有人提出質疑。某種程度上,似乎項目只要按原先定義的範圍完成,就表示可以達到項目開始時定義的目標,如不能達到,則會怪當初太樂觀,或者是以外部環境變化為由作解釋。

另一個反思,是傳統項目的衡量指標,並不鼓勵項目內作出任何改變。

以前在很多文章中也提到,傳統項目並不歡迎改變,哪怕是項目參與者都認同的改變。傳統項目的思維認為,改變會引來額外的開發,或者一些工作的重做,都有機會影響項目進度,甚或出現額外開支。如果按傳統指標來看的話,這些都會帶來項目績效評分的影響,讓不少項目參與者卻步。

在這種思維下,也令不少人習慣跟從項目最初的決定,即使在項目中已能預見結果未必能達到原先的目標,也少有人會提出重新檢視。

還有一個反思,是關於項目完成後的檢討。

坦白說,本人參與的項目是真的很少有認真做項目檢討的,多數都是一個接一個,沒有空出時間來做回檢。對於個別一些有做回檢的項目,檢討的也通常聚焦於項目的過程和工作效率,例如項目時間,會議安排,測試環境安排,需求變更管理等,少有談及項目成效,也少有檢現項目是否有實現最初的目標。

對於個別有嘗試做項目成效回檢的項目,通常會遇到有兩大類問題。

第一類問題,是檢討時才發現,原來項目立項時所提的目標,普遍較為表面,例如優化流程、提高自動化、增加某個功能等,少有可以量化的成效目標,例如提高客戶使用量、交易量、提高流程效率的百分比等,故此在回檢時,亦難以檢討項目完成是否能真正達到目標。

另一類問題,則關乎檢討的時間點。對於絕大部份的項目而言,項目都不是立竿見影那種,即不是上線就即時見到成果的。故此,當傳統項目把項目檢討作為結項的一步時,也容易造成只能量化項目過程而不能量化項目目標。

需知道,任何的項目,無論是否涉及採購,對企業來說都是一項投資,投資是否有成效,比起過程細節重要,但項目目標或價值,如果都沒有量化或量度標準,久而久之,人們便會習慣用項目的投入來做比較,也把準時完成項目看成了項目的目標。

透過應用產品思維,我們可以對傳統項目作出以下改造。

一是在立項階段加入對項目價值成效的評估,價值不一定是單指項目直接帶來的收益或利潤,也可以是客戶價值、企業價值或社會價值,但都應盡量建立能量化衡量的標準。

二是對於價值成效的評估,除了是以單個項目或結項時做一次性評價之外,亦加入以產品維度,進行持續性的衡量評估。

三是把項目拆細,以小項目迭代漸進的形式推進變革,取代以往一次性進行的大型項目,以便在產品發展過程中,適當進行策略和方向調整。

四是建立融合業務和技術的產品團隊,深度學習客戶取向,建立產品發展路徑,定義最優先的項目。

透過以上一系列的改造,我們一方面可以透過持續的價值預估和回檢,合理修正預期,另方面對資源投入的多少和項目的順序,也可以更貼近實際情況,管理好企業整體的投資組合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