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月前曾經寫過一篇章,標題是「需求、目標和口號」,是個人很喜歡的一篇,內容簡要分辨項目中真正可以落實的「需求」,只有幾句說話的「目標」以及空喊的「口號」之間的分別。最近剛完成了一個網上課程,更加明確地介紹了不同類型的需求,很能幫助量化「需求」是否到位,本篇將抽取一些內容作分享。
課程中介紹,我們在項目中做需求收集及分析時,可以將需求分為九個類別,列出如下:
- Business Requirement - 又可以稱為Business Need Requirement,主要用來勾劃出需要完成的項目 (WHAT),項目的重要性 (WHY),以及項目可如何處理業務的需要 (HOW)
- User / Stakeholder Requirement - 主要用作延伸Business Requirement,重點勾劃項目相關持份者的需求,例如是從法規、運營、風險、財務等角度出發的需求
- Functional Requirement - 是描述系統功能的需求文件,包括系統各功能的定義及其表現,亦描述系統與用戶之間的互動,常見的做法是透過Functional Requirement 仔細描述開發功能,協助定義項目範圍
- Non-Functional Requirement - 通常用於描述系統運作的環境
- Interface Requirement - 描述系統與系統之間互動的文件
- Business Rules - 是描述具體業務邏輯的文件,也包含公式、運算、算法等,例如產品銷售的客群,有哪些客戶可以使用產品,或需要通過哪些客戶風險評估等
- Data Requirements - 描述數據如何被儲存及用於操作的文件
- Assumptions / Constraints - 描述系統運作背後的一些假設及限制的文件
- Meta Information - 通用的資訊紀錄
一般情況下,以上的各項需求會由不同的部門或角色執行落實,例如Business Requirement 由Business Owner 提出,User/Stakeholder Requirement 由End-User 提出並由Business Analyst 收集分析整合,又例如Functional Requirement 通常由System Analyst 編寫等,視乎機構內的部門分工而訂。而項目團隊在機構的項目框架上,通常會進一步細化分工或按情況調整,例如有些項目團隊沒有Business Analyst 的角色時,就需要由用戶部門與IT合作落實相關需求。
為什麼項目有時會出現所謂需求太high-level,以致聽起來似乎只說了目標甚至乎像是口號,難以落實?很大程度是原於需求內容只提供了以上的某些部份,而最常見的情況是只提供了Business Requirement的一項,只說了項目的目標,但未有深化其它各項例如是User Requirement、Business Rules及Data Requirement等,以致項目在需求環節缺少了重要的元素,難於進行評估亦難於落實。
要留意一點是,項目出現需求不齊絕對不是小問題。就項目計劃方面,這種情況會造成項目難以估算開發範圍,評估的開發量很容易因為遺漏需求,而導致項目後期不斷出現Change Request,以致最終延誤項目,嚴重情況甚至可導致要重啟項目。當然更壞的情況其實是項目持續進行而根本看不見盡頭,影響團隊士氣,長期佔用項目資源亦限制了機構的其它發展計劃,為機構帶來不少損失。
明白了以上這一點,在項目初期定義需求的時候,就更需要嚴格執行需求的評審,並盡可能在項目初段時間找齊項目的持份者,如果項目一直延期的話,也應該盡快評估項目當前需求缺少的部分,盡快補足以減少對項目的後續影響。
也有人會問,是否要在所有需求都集齊才開始進入下一步開發階段,筆者個人認為是不需要,亦是不可能的。坦白說,在今時今日的科技發展,最傳統waterfall 的方法實在很難生存,也難以為時刻出現的新機遇作調整,固此,每一個機構和團隊也有必要適度引入Agile ,以便項目在出現雛型後啟動一些部件的開發,並引發其它範圍的考慮和深化。至於具體有多大程度應使用Agile,則有相當大的討論空間,日後會再整理一下思維再寫。